【台灣文獻叢刊·第219種】广阳杂记选
台灣文獻叢刊
【第 219 種】
廣陽雜記選
.作者:劉獻廷、王士禛、鈕琇
.原書頁數: 0082 頁
●書籍簡介
第二一九種「廣陽雜記選」
本書(一冊八二面四九、二○○字)以選自劉獻廷「廣陽雜記」九十餘則為主,而另選王士禛「池北偶談」十則、「香祖筆記」六則、鈕琇「觚賸」十六則及題花村看行侍者「談往」一則為附。要之,係就上述清初各種筆記中選集有關明季及清初臺灣若干遺事。「廣陽雜記」作者劉獻廷,字繼莊,一字君賢,用號廣陽子;順天大興人。生於清順治五年,以布衣遊名公間。博覽,負大志;萬斯同尤心折之,引參明史館事。所著「廣陽雜記」中關於南明與鄭氏若干遺事,每多得自口碑。今選錄者,如「鄭克塽奏繳冊印」、「賜姓與楊于兩」、「林興珠阿克薩之捷」、「洪復」、「小國姓」、「魯世子墾田」、「黃梧平海五策」、「黃性震」等各則,史料價值極高。「池北偶談」與「香祖筆記」作者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別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人。清順治十二年,成進士。由揚州推官,累官至刑部尚書。所選上述兩筆記中關臺事者,均屬清代早期文獻。「觚賸」作者鈕琇,字玉樵;江蘇吳縣人,貢生。康熙時,知高明縣。所著「觚賸」記明末清初雜事,多可補正史之闕。選錄十餘則,盡為南明及臺灣掌故。「談往」(舊題「花村看行侍者偶錄」)作者花村看行侍者,不知何許人;據「四庫全書」存目:『蓋明之遺民遁跡為僧者也』。所記凡二十七則,選錄「飛黃始末」一則係述鄭芝龍事。
●序號 篇名
1 弁言
2 廣陽雜記選目錄
3 緬國
4 傅宏烈
5 吳應期
6 清旂官
7 何騰蛟贈謚
8 南明諸王名諱與終地
9 「劫灰錄」著者
10 四將軍
11 安龍行在古井
12 永曆遇瘴
13 一堵牆
14 明軍制
15 臺灣鄭氏起訖
16 鄭氏四傳
17 施烺入台
18 永曆錢
19 臺灣郡縣
20 臺灣明宗室安插豫魯墾荒
21 鄭克塽奏繳冊印
22 福建藤牌手征羅剎國
23 藍理
24 張煌言「甬東道上」詩
25 祁班孫
26 明邊總督
27 明設六科
28 閣擬
29 錦衣衛
30 參贊軍務與提督軍務
31 明邊總督駐地
32 荷蘭貢物
33 何堵史之字
34 天下第一堂皇
35 黃鼎妻
36 丁國祥
37 史太夫人史夫人
38 翟天葵
39 洪太夫人
40 黃熙績
41 馬黨
42 彭夏琴「詠臺灣」詩
43 鄭鴻逵守鎮江
44 臺灣知縣某
45 黃斌卿
46 馬錫
47 何光顯之死
48 定遠侯常某
49 弘光帝即位內官監
50 李韓兩太監
51 劉進忠
52 賜姓與楊于兩
53 黃石齋聯
54 海溝糠洋
55 吉王之後
56 錢邦芑弟詩
57 何騰蛟棺斂
58 林時山
59 林興珠阿克薩之捷
60 賜姓南京之敗
61 洪復
62 鄭芝龍偶倭婦
63 鄭鴻逵醫疾
64 小國姓
65 泉州安平城
66 鄭鴻逵築釣浦
67 覺羅準大
68 僧渾融
69 吳三桂之弒永曆帝
70 黃梧與施烺
71 王化行
72 魯世子墾田
73 黃庭
74 黃梧平海五策
75 崇明開基者
76 臺灣大略
77 何楷與鄭氏
78 鄭飛虹兄弟
79 楊晉叔夫人
80 賜姓舟泊羊山
81 查如龍
82 江彧
83 萬彩雲
84 黃漳浦著「大滌函書」
85 路振飛
86 哇哇城
87 交趾與臺灣
88 黃性震
89 廈門至臺灣
90 羅盤
91 臺灣土蠻
92 紅毛城
93 臺灣舟飄安南
94 海舶慣習
95 附錄一
96 附錄一 池北偶談十則
97 臺灣府縣
98 荷蘭貢物
99 臺灣開科
100 史閣部
101 乙將軍
102 任太守
103 南尚書
104 劉念台先生
105 神魚井
106 廈門塼刻
107 附錄二
108 附錄二 香祖筆記六則
109 臺灣沿革
110 臺灣風信
111 三寶薑
112 靈箭
113 吳六奇
114 劉澤清
115 附錄三
116 附錄三 「觚賸」十六則
117 布囊焚餘
118 釋氏親送
119 益都高義
120 姜楚蘭
121 延平女子
122 蔣山傭
123 雪遘
124 徙民
125 濬濠得碑
126 張將子
127 五華山故宮
128 跛金
129 偽牘諭降
130 金首
131 義娘
132 頃刻酒
133 附錄四
134 附錄四 談往一則
135 飛黃始末
●弁言
清康熙間,大興劉獻廷(繼莊)著有「廣陽雜記」五卷;所記關於南明與鄭氏的一些遺事,每多得自口碑。蓋時當明鄭亡後不久,頗有人猶能就記憶所及為之道出也。今稍廣其范圍,就中選錄九十餘則,輯為「廣陽雜記選」一種,列於「文叢」刊印。書末,另選新城王士禛(貽上)所著「池北偶談」十則及「香祖筆記」六則,分作附錄一、二;吳江鈕琇(玉樵)所著「觚賸」十六則,作為附錄三;並錄署名花村看行侍者著「談往」一則,作為附錄四。內除「池北偶談」、「觚賸」以及「談往」各題系屬原有者以外,本書正文及「香祖筆記」各則的題目,均為選輯時所擬加。(吳幅員)
●廣陽雜記選目錄
緬國……………………………………………………………………………………(一)
傅宏烈…………………………………………………………………………………(一)
吳應期…………………………………………………………………………………(一)
清旂官…………………………………………………………………………………(一)
何騰蛟贈謚……………………………………………………………………………(五)
南明諸王名諱與終地…………………………………………………………………(五)
「劫灰錄」著者………………………………………………………………………(五)
四將軍…………………………………………………………………………………(五)
永曆遇瘴………………………………………………………………………………(六)
安龍行在古井…………………………………………………………………………(六)
一堵牆…………………………………………………………………………………(六)
明軍制…………………………………………………………………………………(七)
臺灣鄭氏起訖…………………………………………………………………………(七)
鄭氏四傳………………………………………………………………………………(八)
施烺入台………………………………………………………………………………(八)
永曆錢…………………………………………………………………………………(八)
臺灣郡縣………………………………………………………………………………(九)
臺灣明宗室安插豫魯墾荒……………………………………………………………(九)
鄭克塽奏繳冊印………………………………………………………………………(九)
福建藤牌手征羅剎國…………………………………………………………………(九)
藍理……………………………………………………………………………………(一○)
張煌言「甬東道上」詩………………………………………………………………(一○)
祁班孫…………………………………………………………………………………(一○)
明邊總督………………………………………………………………………………(一一)
明設六科………………………………………………………………………………(一一)
閣擬……………………………………………………………………………………(一一)
錦衣衛…………………………………………………………………………………(一二)
參贊軍務與提督軍務…………………………………………………………………(一二)
明邊總督駐地…………………………………………………………………………(一二)
荷蘭貢物………………………………………………………………………………(一二)
何堵史之字……………………………………………………………………………(一三)
天下第一堂皇…………………………………………………………………………(一三)
黃鼎妻…………………………………………………………………………………(一四)
丁國祥…………………………………………………………………………………(一四)
史太夫人史夫人………………………………………………………………………(一五)
翟天葵…………………………………………………………………………………(一五)
洪太夫人………………………………………………………………………………(一五)
黃熙績…………………………………………………………………………………(一五)
馬黨……………………………………………………………………………………(一六)
彭夏琴「詠臺灣」詩…………………………………………………………………(一六)
鄭鴻逵守鎮江…………………………………………………………………………(一七)
臺灣知縣某……………………………………………………………………………(一七)
黃斌卿…………………………………………………………………………………(一七)
馬錫……………………………………………………………………………………(一七)
何光顯之死……………………………………………………………………………(一八)
定遠侯常某……………………………………………………………………………(一八)
弘光帝即位內官監……………………………………………………………………(一八)
李韓兩太監……………………………………………………………………………(一九)
劉進忠…………………………………………………………………………………(一九)
賜姓與楊于兩…………………………………………………………………………(一九)
黃石齋聯………………………………………………………………………………(二二)
海溝糠洋………………………………………………………………………………(二二)
吉王之後………………………………………………………………………………(二二)
錢邦芑弟詩……………………………………………………………………………(二三)
何騰蛟棺斂……………………………………………………………………………(二三)
林時山…………………………………………………………………………………(二三)
林興珠阿克薩之捷……………………………………………………………………(二四)
賜姓南京之敗…………………………………………………………………………(二六)
洪復……………………………………………………………………………………(二七)
鄭芝龍偶倭婦…………………………………………………………………………(二七)
鄭鴻逵醫疾……………………………………………………………………………(二八)
小國姓…………………………………………………………………………………(二八)
泉州安平城……………………………………………………………………………(二八)
鄭鴻逵築釣浦…………………………………………………………………………(二九)
覺羅準大………………………………………………………………………………(二九)
僧渾融…………………………………………………………………………………(二九)
吳三桂之弒永曆帝……………………………………………………………………(三○)
黃梧與施烺……………………………………………………………………………(三一)
王化行…………………………………………………………………………………(三一)
魯世子墾田……………………………………………………………………………(三一)
黃庭……………………………………………………………………………………(三二)
黃梧平海五策…………………………………………………………………………(三二)
崇明開基者……………………………………………………………………………(三三)
臺灣大略………………………………………………………………………………(三三)
何楷與鄭氏……………………………………………………………………………(三四)
鄭飛虹兄弟……………………………………………………………………………(三四)
楊晉叔夫人……………………………………………………………………………(三五)
賜姓舟泊羊山…………………………………………………………………………(三五)
查如龍…………………………………………………………………………………(三六)
江彧……………………………………………………………………………………(三六)
萬彩雲…………………………………………………………………………………(三七)
黃漳浦著「大滌函書」………………………………………………………………(三八)
路振飛…………………………………………………………………………………(三八)
哇哇城…………………………………………………………………………………(三九)
交趾與臺灣……………………………………………………………………………(三九)
黃性震…………………………………………………………………………………(四○)
廈門至臺灣……………………………………………………………………………(四○)
羅盤……………………………………………………………………………………(四○)
臺灣土蠻………………………………………………………………………………(四一)
紅毛城…………………………………………………………………………………(四一)
臺灣舟飄安南…………………………………………………………………………(四一)
海舶慣習………………………………………………………………………………(四二)
附錄一「池北偶談」十則
臺灣府縣………………………………………………………………………………(四五)
荷蘭貢物………………………………………………………………………………(四五)
臺灣開科………………………………………………………………………………(四六)
史閣部…………………………………………………………………………………(四六)
乙將軍…………………………………………………………………………………(四七)
任太守…………………………………………………………………………………(四七)
南尚書…………………………………………………………………………………(四七)
劉念台先生……………………………………………………………………………(四八)
神井魚…………………………………………………………………………………(四八)
廈門塼刻………………………………………………………………………………(四九)
附錄二「香祖筆記」六則
臺灣沿革………………………………………………………………………………(五三)
臺灣風信………………………………………………………………………………(五四)
三寶薑…………………………………………………………………………………(五五)
靈箭……………………………………………………………………………………(五五)
吳六奇…………………………………………………………………………………(五六)
劉澤清…………………………………………………………………………………(五七)
附錄三「觚賸」十六則
布囊焚餘………………………………………………………………………………(六一)
釋氏親送………………………………………………………………………………(六二)
益都高義………………………………………………………………………………(六二)
姜楚蘭…………………………………………………………………………………(六三)
延平女子………………………………………………………………………………(六四)
蔣山傭…………………………………………………………………………………(六五)
雪遘……………………………………………………………………………………(六六)
徒民……………………………………………………………………………………(六九)
濬濠得碑………………………………………………………………………………(七○)
張將子…………………………………………………………………………………(七○)
五華山故宮……………………………………………………………………………(七一)
跛金……………………………………………………………………………………(七二)
偽牘諭降………………………………………………………………………………(七三)
金首……………………………………………………………………………………(七四)
義娘……………………………………………………………………………………(七五)
頃刻酒…………………………………………………………………………………(七六)
附錄四「談往」一則
飛黃始末………………………………………………………………………………(七九)
● 廣陽雜記選
劉獻廷 撰
·緬國
彭秋水聞人言:雲南西面為緬國;至此地,皆平坦無復高山大澤矣。
·傅宏烈
傅宏烈,字竹君;江西進賢人。永曆時,為遷江知縣;於王國光麾下投誠,詭云中書,授韶州府同知,陞慶陽府知府。上書論平西,上知其忠,密敕廣西梧州安置。
·吳應期
吳應期,岳州失守,退至交水,郭壯圖絞殺之,以其失陷封疆也;壯圖與應期有宿憾焉。應期,字維周。
·清旂官
清世爵:一品精奇尼哈哈番,二品阿思尼哈哈番,三品阿達哈哈番,四品擺他喇哈哈番,五品拖沙喇哈哈番。
東四旗,鑲黃、正白、鑲白、正藍;西四旂,正黃、正紅、鑲紅、鑲藍。
正黃、鑲黃、正白為上三旂,無王,但有都統(即固山額巾)、副都統(即梅勒章京)。每旂,滿洲、蒙古、漢軍各掌印都統一員、副都統二員。
每八旂,滿洲有纛章京一員,職與都統等;止管擺呀喇,掌龍纛。
每旂,喀把什蝦二員,職與副都統等。
又,東西四旗各有喀喇昂邦一員,職與都統等;俱單管喀巴什。
每旗甲喇章京滿洲六員、蒙古二員、漢軍五員,職俱三品。
八旗滿洲、蒙古、漢軍共牛彔章京一千員,職四品。每牛彔下有分得撥什庫一員,職六品;小撥庫六名。小撥什庫輪班管事,不分人數。每牛彔下馬甲三十名。內有工匠一名、喀把什二名、郭吃喝擺呀喇二名、跟王爺大擺呀喇十七名;另有壯大一名,管轄擺呀喇十七名。步甲二十名,無馬,不出兵,止守城、當差,無帳房。內有步兵撥什庫二名。
每牛彔,鐵匠一名、鞍匠一名。
每馬甲一名,帳房一頂。私自備用者,或二、三、四人合一頂,聽便。
馬甲箭五十條,弓、刀各一。
馬甲明盔暗甲,大擺呀喇明甲。
每都統與擺呀喇、纛章京有織金龍纛,蒙古、滿洲無月,漢軍有月。
王子三尖龍纛,三稜火炎,銀頂後有蜈蚣旗二。
都統黑纓,正邊方旗。
擺呀喇紅纓,火炎邊旗。
梅勒章京無纛,止有標四杆;旗長二尺。
甲喇章京本色纛,無蟒。
牛彔在家,有官纛二杆,漢京(疑當作「軍」)一杆;出兵,加甲喇章京銜,有纛。
分得撥什庫遇出戰分兵之時,外加甲喇章京銜,有纛。
加甲喇章京出兵為夸蘭大,有纛。
小撥什庫背旗一杆,方二尺,黑纓。
喀把什先鋒營壯大頭帶翎,有飛虎;背旗方二尺,狐尾。
擺呀喇壯大斜尖本色旗,紅纓。
甲喇章京俸銀一百三十(一本下有「一」字)兩。白米一百三十斛(計六十五石)。出兵有行糧:每月銀六兩,每日米八合三勺;馬草二束,料五升。
牛彔章京俸銀一百零五兩,米一百零五斛。出兵每日加米八合三勺,每月銀六兩。
分得撥什庫每年銀六十兩、米六十斛。出兵每月加銀四兩。
小撥什庫每年銀四十八兩、米四十八斛。出兵每日加小米八合三勺,每月銀二兩。
壯大喀把什與分得撥什庫同,擺呀喇壯大亦與分得撥什庫同。
加蘭大每年銀八十五兩、米八十五斛。出兵行糧與撥什庫同。
馬甲每年銀三十六兩、米四十六斛。出兵行糧與撥什庫同。
步甲每年銀十八兩、米二十二斛。
鐵匠、鞍匠每年銀十二兩、米二十二斛。出兵有口糧、月糧。
擺呀喇每年銀四十八兩、米四十八斛。
步甲撥什庫每年銀二十四兩、米二十二斛。
當日原圈地每人六賞(一賞六畝),共地三十六畝。如家有壯丁二名,該地七十畝;人多者,照數加增。當差照人算數。
東西四旗共烏可勒一員,即九門提督。
東西四旗各喀喇大一員,職與梅勒同。
烏可勒、喀喇大皆管步兵兼管九門。把門馬甲,每門滿洲、蒙古共二十名。每門有章京二名,食俸八十五兩;馬夫二名。
每甲喇章京管牛彔或十三、十四、十五不等。各甲喇下管加蘭大四名,單管步兵;職五品。步軍滿洲、蒙古、漢軍各固山大一員,職與甲喇章京同;俸亦同。
·何騰蛟贈謚
何督師騰蛟長沙被害,相傳永曆中贈中湘王。萬季野述吳漢槎言,乃忠襄王,中湘誤也;督師黎平人,贈黎平王,謚「忠襄」。漢槎,吳江人;尊人名晉錫,曾為湖廣巡撫,故知之甚悉。及檢「劫灰錄」,乃云贈中湘王,謚「忠烈」云。
·南明諸王名諱與終地
隆武諱聿鍵,終於福建;紹武諱聿■〈金粵〉,終於粵西;永曆諱由榔,終於夜郎;魯監國諱以海,終於海外:絕奇(萬季野云)!
·劫灰錄」著者
「劫灰錄」乃馮甦所著。甦字再來。
·四將軍
張獻忠在蜀,置平東、定西、安南、撫北四將軍,以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四人為之;又以孫可望為前軍先鋒。
·安龍行在古井
永曆之走安龍,孫可望將圖不軌。行在所有古井壓以巨石,上書符篆。可望詢之,土人云:『井有孽龍,昔張三丰鎖之於此;不可開也』!可望恃有天命,強發之;水忽湧上。可望驚走,水已及可望膝。土人呼曰:『此龍來朝王;王命「免朝」,則水退矣』。可望且走且呼,連曰『免朝!免朝』!而水來益甚,且及帝居。眾又呼曰:『此龍來朝萬歲;以萬歲命「免朝」,水其退乎』!遂聞之於帝。眾傳呼『萬歲免朝』!水應聲而退,復歸於井矣;遂更以石壓之。可望自是知天命不在也,其謀始頓息。
·永曆遇瘴
又,永曆在滇中,駐蹕一山。土人云:『此地瘴氣最厲;外人住此,無不死者。萬歲不宜留此』!帝曰:『吾居之,何瘴之有』。自此瘴氣全消,茲山至今無瘴。
·一堵牆
流賊中有號「一堵牆」者,即孫可望也。
·明軍制
明初軍制,彷彿漢之南、北軍。錦衣等十二衛衛宮禁者,南軍也;京營等四十八衛巡徼京□者,北軍也。而所謂「春秋班換兵」獨取山東、河南、中都、大寧者,則又漢調三輔之意也。然太祖以衛兵分隸五府,獨稱五軍營。自成祖聚兵北伐歸,結營團操,始設五軍、三干、神機三大營。時有勝兵四十萬,以勳臣二人提督之。至己巳之變,于忠肅選饒騎十五萬分為十營,名曰團營;而其餘者曰老家營。仍用勳臣提督,屬大司馬。天順初,革團營;八年而復。成化初,再革;二年而復。又增為十二營,曰奮武、耀武、練武、顯武、敢勇、果勇、鼓勇、傚勇、立威、伸威、揚威、振威;用中貴人監之,曰監槍。正德間,又簡精銳六千人分隸東、西官廳,為聽征。嘉靖庚戌,罷營團東、西廳,復設三大營,而改三干營為神樞營;特設提督勳臣一人,又時命文臣協理之,號曰戎政府。崇禎間,外有龍驤左、龍驤右、武驤左、武驤右四衛為天子禁旅,名勇衛營。後又選京衛幼官應襲舍人六千充護衛,名選練營;而可用者,獨有勇衛營而已。
·臺灣鄭氏起訖
臺灣延平王鄭氏起於明天啟四年(甲子),至清康熙二十二年(癸亥)福建提督施烺逼降之。
·鄭氏四傳
鄭芝龍子成功、成功子錦、錦子克塽凡四傳,計六十年。
·施烺入台
施烺於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日破澎湖,七月十三日自澎湖進兵,十九日至鹿耳門,入臺灣。二十二日,延平王鄭克塽奉故明魯王第八子朱柏、朱慈爌、侯劉國軒、伯馮錫蕃等奉表歸降。荊南寧靜王朱術桂一門八口,即日自盡。
·永曆錢
清康熙二十二年,明永曆三十五年也。錢大於「康熙錢」,重一錢六分,以紅銅為之;每千文作銀二兩(三十五年,當作三十七年。時距永曆亡已二十一年,鄭氏鑄「永曆錢」)。
·臺灣郡縣
臺灣鄭克塽投誠後,設臺灣一府,臺灣、鳳山、諸羅三縣;而以臺灣廈門巡道統之。
·臺灣明宗室安插豫魯墾荒
明宗室同鄭克塽降者九人:魯王第八子朱柏、舒城王孫朱慈■〈火著〉、荊州府寧靜王子朱儼軫、建昌府益王孫朱鎬、宗室朱鎬、南昌府樂安王孫朱浚、荊州巴東王孫朱江、建昌府奉南王孫朱逵、原封建昌永曆改住廣東瀘溪王朱慈爌。後朱江、朱柏、朱逵、朱儼軫安插河南墾荒,朱慈逵、朱浚、朱慈■〈火著〉、朱鎬安插山東墾荒。
·鄭克塽奏繳冊印
鄭克塽降日,奏繳延平王冊一付、延平王印一顆、招討大將軍正印一顆、副印一顆(蓋副印用以隨帶軍前者),又鄭成功受明御營御武副中軍勛戚關防一顆、御營協理行在宗人府關防一顆、御營御武副中軍總統御營軍務印一顆、忠孝伯印一顆。
·福建藤牌手征羅剎國
康熙二十四年八月,建義侯林興珠、提督劉兆麟率福建藤牌手征羅剎國,勝之。
·藍理
有叩閽人藍理自言:破澎湖時洞腹出腸,力戰不已;上授以副將。未幾,遷總兵。
案前古納腸而戰者三人:晉卻克、齊彭樂、唐郭琪也;今得藍理而四矣。
·張煌言「甬東道上」詩
張司馬煌言「甬東道上」詩:『國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日月雙懸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慚將赤手分三席,特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是鴟夷』!
·祁班孫
祁班孫,字奕喜;山陰之梅市人。父彪佳,崇禎時巡按南京;弘光時,又為巡撫:俱有清節。國變,衣冠正笏,坐荷花池沈死。
班孫不應試,肆力為詩、古文;好結客。康熙元年,以與魏耕交,流寧古塔。至則賂其督帥,弛約束。四年,脫身歸。匿梅市一年,頗為人知;守、令以下物色之。乃下髮,為堯峰僧某弟子,號曰咒林明。主常州馬鞍山寺,喜談議古今而惡講佛法;縉紳先生多疑之,而莫有知其姓名者。言明末事,輒掩面慟哭。十二年十一月十一日,忽沐浴曳杖,繞室大呼曰:『我欲西歸,有緣者隨我』!如是者終日。觀者如堵,駭不敢近。入暮,跏趺垂眉;忽張目曰:『動一念矣』!遂卒去。
·明邊總督
明設薊遼總督,轄順天、永平二巡撫;宣大總督,轄宣府、大同、山西三巡撫;三邊總督,轄延綏、甘肅、寧夏三巡撫。
·明設六科
明之內閣,中書省也;六部,尚書省也;惟無門下省耳。然六科之設,即所以補之。
·閣擬
閣擬上,或改票、或依擬;司禮秉筆票朱發下錦衣衛直房,分送六科,六科然後發部。閣票分送諸輔,其權則在中書。
·錦衣衛
錦衣衛職掌有四:護衛,一也;緝訪,二也;形名,三也;直房司,四也。
·參贊軍務與提督軍務
明制:諸鎮先有總兵、後添設巡撫,其署銜則曰「參贊軍務」;其無總兵官及後設總兵者,則曰「提督軍務」。
·明邊總督駐地
明薊遼總督駐密雲,三邊總督駐固原,宣大總督駐□□。甘肅、寧夏、延綏曰三邊;後以總督駐固原,改曰四鎮。
·荷蘭貢物
丙寅年,荷蘭噶嘍吧王耀漢連氏甘勃氏差使者賓先巴芝、通事林奇逢等進貢方物四十種:大珊瑚珠一串(計六十八顆)、照身大鏡二面、奇秀琥珀二十四塊、哆羅絨十五匹(內黃色一匹、白色二匹、烏色四匹、朱紅色二匹、葡萄色一匹)、中哆羅絨十匹(內紅色二匹、烏色八匹)、織金大絨毯四領、烏羽緞四匹、綠倭緞一匹、新嗶嘰緞八匹、中嗶嘰緞十二匹、織金花緞五匹、白色雜樣細軟布共二百一十九匹、大自鳴鐘一座、大琉璃鐙一員、聚耀燭台一懸、琉璃盞異式計五百八十一塊、丁香三十擔、冰片三十二斤、蜜甜肉豆蔻四甕、鑲金小箱一隻(內丁香油一罐、薔薇花油一罐、檀香油一罐、桂花油一罐)、葡萄酒二桶、大象牙五枚、鑲金鳥銃二十把、鑲金馬銃二十把(連彩色皮袋二十佩)、精細馬銃十把(連繡彩皮袋十佩)、精細小馬銃二十把、短小馬銃二十把(連火石一袋)、精細鳥銃十把、鑲金佩刀十把、起花佩刀二十把、雙利刃劍十把、起金花單利刃劍六把、照星月水鏡一執、照江河水鏡二執、雕制夾板三隻。
·何堵史之字
中湘王何騰蛟,字雲從;鎮國公堵蔭錫,字牧游;閣部史可法,字憲之。
·天下第一堂皇
明三邊總制駐固原,軍門為天下第一堂皇如王者。其照牆畫麒麟一、鳳凰三、虎九、以象一總制、三巡撫、九總鎮也。河西巡撫駐薊州、河東巡撫駐花馬池、陝西巡撫駐西安,甘、涼、肅、西、寧夏、延綏、神道嶺、興安、固原各一總兵。
·黃鼎妻
霍山黃鼎,字玉耳;霍山諸生也。鼎革時起義,後降;洪經略授以總兵,使居江南。其妻獨不降,擁眾數萬盤踞山中,與官兵抗,屢為其敗。總督馬國柱謂鼎:『獨不能招汝妻使降乎』?鼎曰:『不能也。然其子在此;使往,或有濟乎』!國柱遂使其子招之。鼎妻曰:『大廈將傾,非一木所能支;然志士不屈其志。吾必得總督來廬一面,約吾解眾,喻令剃髮;然吾仍居山中以遂吾志,不能若吾夫調居他處也』。其子覆命,國柱自來廬州。鼎妻率眾出見,貫甲鐵兜鍪,凜凜如偉丈夫,如總戎見制台禮,遂降;終不出山。
黃鼎居江南久,後屢與鄭氏通;郎總督時事敗,服毒死。
·丁國祥
永曆時,有女總兵丁國祥,驍勇善戰,能於馬上打弩。其夫姓楊,亦總兵。秦王出降後,丁亦投誠;住貴州,常男妝與士夫交接。
·史太夫人史夫人
道鄰史閣部死難,太夫人、夫人皆在南京,總督馬國柱歲給銀、米。後即為例,給之終身。
·翟天葵
金陵人翟天葵,出身行伍。道鄰拔為都司,以「好漢」目之;出示曰:『將以為「好漢」榜樣也』。道鄰死後,天葵即住其家門首,為之守門終身:此義士足傳也。
·洪太夫人
洪經略入都後,其太夫人猶在也;自閩迎入京。太夫人見經略,大怒罵,以杖擊之,數其「不死」之罪;曰:『汝迎我來,將使我為旗下老婢耶?我打汝死,為天下除害』!經略疾走,得免。太夫人即買舟南歸。
·黃熙績
賜姓之圍金陵也,分兵掠上流。安慶守土之官皆逃,惟司理黃公熙績不去;非不去,不能去也。兵至城下,聞金陵兵敗,即解圍去;熙績以此行取入科而世襲拖沙刺哈番。熙績,福建泉州晉江人也。
·馬黨
弘光時兵部職方司劉泌、戶部新餉司王燧(字子京),皆馬黨也。又有王重,字有三;士英將用以掌選,為高傑所參而止。疏中目重為狡童;藩鎮驕橫至此,從來所未有也。
·彭夏琴「詠臺灣」詩
彭夏琴詠臺灣七律四首。其一云:『臺灣絕域貢降箋,舉族歸朝盡內遷;歷授堯封千載後,地開禹貢九州前。人民半與魚龍雜,郡縣全依島嶼偏;四十年來空倔強,至今始得罷戈船』。其二云:『當年犀甲下扶餘,銜璧誰憐軹道車!西市赭衣魂已渺,南朝紫蓋事終虛。帆來日本通商近,邑改「天興」置吏初;一自孫恩分戰艦,烽煙邊海幾邱墟』!其三云:『高華遺嶼自隋朝,營壘依然識舊標;淡水、雞籠雖竟渡,颶風蜃市豈全消!乘桴何意真浮海,叱石無能遠駕橋。抽調可憐諸將士,不教辛苦說「征遼」』。其四云:『窮島軍需飛檄催,蔗霜兼買鹿皮來;生番穰(一本作「禳」)社三冬集,互
·鄭鴻逵守鎮江
弘光元年,鄭鴻逵守鎮江。時北兵將至,淮揚瓜埠士民舟載家口,將渡江避難者甚眾;鴻逵以巨砲碎其舟,露布中外以告捷。
·臺灣知縣某
臺灣知縣某,閩闈聘之入簾;過海為風飄至香山,廣人送之還閩。蓋庚午科也。
·黃斌卿
黃斌卿,閩之漳州人。崇禎十七年,破家募兵勤王。行至山東,聞北都已陷;至南錫以「鎮南將軍」印,鎮蕪湖。後方國安至,馬士英欲奪其印以與國安,以關防易斌卿上表送印於朝,散其眾而歸。
·馬錫
馬錫,士英之子也;為禁軍提督。大兵渡江,梟其首於市。
·何光顯之死
何光顯,金陵諸生何遵之後也;遵有專祠曰「廉直」。光顯平日與馬士英有隙,弘光即位,光顯知不免,即上疏劾奏;士英枷示於市,以瓦缽合頭而死。
·定遠侯常某
常開平之後,世襲定遠侯。明季,常某奉烈皇帝旨冊封海外某國王;及歸復命,則弘光帝已即位於南都矣。未幾,即上疏特參馬士英;免為庶人。國朝兵至,以此得免於北;即以南門外常家莊菴中薙髮為僧人,獨呼為常太爺云。開平可謂有孫矣!菴在太平途中,當訪其名暨法號。
·弘光帝即位內官監
弘光帝至南京,即位於內官監。蓋大內諸宮殿雖存而頹敗,不可居。即位後,始建武英殿;上所居曰「興寧宮」、太后所居曰「慈熙宮」,其額皆王孟津所書。
·李韓兩太監
弘光時,提督禁軍太監李國輔,秉筆司禮太監韓贊周也。
·劉進忠
潮州總制劉進忠,號劉猴兒。甲寅之變,進忠納款鄭氏,封平□將軍;尚之信伐之,為其所敗。後漳州府同知林學杭往招,降之;林以此升潮州知府。
——以上選自「廣陽雜記」卷一。
·賜姓與楊于兩
楊于兩為余言:臺灣賜姓公之賢,以為諸葛忠武、郭汾陽、岳武穆後之一人也。賜姓少時,思文帝絕愛之。其父芝龍懷逆謀,賜姓屢諫以尊朝廷、恢復中原,遭其父之怒罵。後芝龍、鴻逵皆提兵出關,思文詔賜姓謀,賜姓勸思文出關。思文曰:『芝龍、鴻逵,朕將誰依』?賜姓曰:『臣父、臣叔皆懷不測,陛下宜自為計』!與帝相持痛哭。帝曰:『汝能從我行乎』?賜姓曰:『臣從陛下行,亦何能為!臣願捐軀,別圖以報陛下。此頭此血,總之已許陛下矣』!思文出關,賜姓遂入海聚眾至數萬,據廈門、金門;而芝龍已降本朝矣。思文至邵武,知大勢已去;有二宮人縊死,敕取三棺,皆釘之而出,則皇后曾氏亦在其內也。嗚呼!思文皇后之死在行在、烈皇后之死在宮中、永明皇后之死在系虜,雖先後不同,其成仁取義則一也。思文從此不知所之。
賜姓之妻董氏,其父諱颺先,號沙築;晉江人也。先朝進士,于兩之表叔。于兩與賜姓幼同筆研,賜姓既據廈門,沙築住金門。後于兩以貧困往干沙築,賜姓知之,召至廈門,遂留之;表奏永明,授以兵部車駕司郎中。以其未曾蓄髮,遣之往來京師。永明以延平王爵封賜姓,而賜姓不敢受也。清使往招撫之,而賜姓不屈也;曰:『和則可矣,奈何曰「撫」!大國若存此彈丸地於海外以延有明之一線,請從安南、朝鮮之例,不廢貢職。大國苟不以為然也,則亦惟命耳』。上知撫之不就也,召芝龍溫語曰:『汝子有書至乎?汝知廈門撫議之就乎』?芝龍曰:『臣不知也,亦無書來』。上曰:『汝子誠反矣,汝無罪也。已往不究;今後汝子使人來,汝即以聞』!芝龍得旨,未兩日而于兩適至都門,禍幾不測。幸芝龍以方得旨而遽有人至,恐上見疑,遂命于兩走,得脫。後為人告發,發遣芝龍於關東。後遣大兵征廈門,賜姓命居人遷徙,空其地,以誘清兵;舟楫之費,皆賜姓任。于兩不知,以為賜姓棄廈門也,事則敗矣;遂徙其家人於內地而身送之。既渡海,肩輿行,與清兵遇;遠望見,亟取田塍間間道以走。清兵追之,馬輒陷,其道非土人不知也。走匿村中,田夫則于兩之故僕。少焉,已發兵圍而搜之,于兩剃髮以免,而置敝篋、故靴於海濱渡口,若由此以濟者然;清兵信之。清兵渡海而敗,于兩從此亦不得復歸廈門。然以其兄同蘇立在廣東,不敢出投誠;賜姓軍法:凡有一人投誠,則其宗族皆在必誅故也。蘇立與許隆、楊文廣皆廣東尚王之客,為尚王行商海上,頗跋扈;尚王患之,酖殺文廣、蘇立。許隆自此與廈門結連,不可殺。後蘇立乃為一游兵所殺。其事楊符五曾為余言之,尚未詳其顛末,更當留心。文廣之子,今候補同知;昨從湖南北上,留于兩處,一宿而去。
賜姓之死也,面目皆爪破;曰:『吾無面目見先帝及思文帝也』!余曰:『賜姓提一旅之師伸大義於天下,取臺灣存有明正朔於海外者將四十年,事雖不成,近古以來未曾有也,賢於文信國遠矣!然賜姓既死,無人繼起;則其當日成就人材者,必不得其道矣,亦未聞有非常之人為輔也』。于兩曰:『惡,是何言也!。吾閩向為文勝之邦,今一變而為用武之國,居方鎮、握重兵,十之八、九皆閩人也。姑以我晉江一縣言,則一公、二侯、二伯,其餘任將帥之職居八座者共十有八人;若通八閩計之,指亦不勝屈矣!前此阿羅斯之捷、昨歲阿魯特之退,皆敝親家林興珠之功也。興珠今老,然持藤牌而舞,辟易萬夫;前躍八尺、後退一丈,不可敵也。諸如此者,實繁有徒。瀕海之地,風土柔弱;一變至道,伊誰之力!凡此,皆賜姓之餘勇也;其成就人材為何如耶』!余聞此言,爽然若失。雖然,武勇之士為他人所賈,多至富貴;忠義之士,則從未之聞矣!慨然曰:『黃金用盡教歌舞,留與他人樂少年』!遂投箸而起。
·黃石齋聯
黃石齋先生被執拘禁中,洪承疇往視之,先生閉目不視。洪既出,先生舉筆疾書一聯曰:『史筆流芳,雖不成名終可法;洪恩浩蕩,不能報國反成仇』。蓋「成仇」與「承疇」同音也(楊于兩云)。
·海溝糠洋
張岫民出其近作一卷,中有與泛日本者談海溝之異。序曰:去西岸東行,帆過海溝,程居其半;其水黝黑約三百里,奔流剽急自北而南,海為之陷,有若溝然,故因其狀以名之。又有糠洋,亦日本必由之路;有物浮於海面,其狀如糠,幾數百里。風濤激逐,凝聚不散;蓋水脈有以限之也。
·吉王之後
吉王見浚,英宗第五子;天順丁丑,封於長沙。六傳至憲王子由棟,天啟辛酉襲位。後流賊犯湖南,王與桂王同舟奔粵西而死。今其府基為官倉,當年規模猶可想見焉。
·錢邦芑弟詩
鎮江錢邦芑,字開少;後出家,號大錯。其弟字馭少。能詩,(梁)質人誦其「居庸關」詩:『居庸千尺薊門間,舊是中原第一關。屬國久通高麗使,邊牆直界朵顏山。天無私警兵纔息,統有專歸戍自閒。只羨盧龍田子泰,炳然高節邁塵寰』。其二云:『髫髻生當戰伐年,南軍正戍白狼煙。餉輸滄海千艘粟,門接醫閭萬仞天。將略何人雄虎豹,廟謨終歲輦金錢。一從解甲投戈後,博得中原日宴眠』。此詩共三首,今逸其一矣。
·何騰蛟棺斂
鄧子喻,江西人。在彬州,助(茹)紫庭丈量田地。偶來談及何督師騰蛟死潭州埋沙港,其地已為人築室於上矣。康熙中,見夢於其子並一老僕;言其地,且令扶歸。其子來中湘,如言得之,顏色如生;遂以棺斂,扶之而歸。
·林時山
泉州同安縣人林時山,字樓船;在臺灣,以功封伯。後因保舉施烺叛,遭杖,削職。其子前在都,忘其名字矣。有書十數卷,曰「明季紀事」;自隆武二年起、癸亥鄭氏國亡止,皆臺灣事也。文筆雖不能矯健,而紀載詳明;楊于兩在都門曾見之。
·林興珠阿克薩之捷
楊涵齋述建義侯林興珠阿克薩之捷甚詳:
建義,本江西南安副將,後陞辰州協鎮。平西兵至,降於周。後在湘潭,涵齋勸之投誠;偽周平,封建義侯。
甲子之冬,上在景山召見,語良久。論及火器之利,因問所以禦之者;曰:『惟滾被為第一』。上問:『滾被為何物』?侯曰:『即人家所用之棉被也』。上笑曰:『是何為』?侯曰:『柔能制剛耳』;因詳言其進退滾閃之法。上頷之;又問曰:『滾被之外,更有何法』?曰:『有滾牌;臣家有其器』。上立命取至;曰:『汝家有能用此牌之人否』?曰:『有數人耳』。遽召六人來,於上前舞跳。上命善射者數人以雹頭射之數發,皆不中;矢未發,已滾至面前,疾於飛鳥。上大喜,問:『能用滾牌之人,何方可以召募?得人幾何可以成一旅』?曰:『多則一千、少或五百,可以用矣。惟臣鄉漳、泉之人多善此者,須於閩募之』。上曰:『此去閩遠,往還非數月不可。今直隸、山東、河南多臺灣投誠墾種者,皆閩人;召用之,五百可得也』。侯曰:『誠如上諭』。遂召募教演,未幾而成;亦未知上之將何用也。
至乙丑春、夏間,上命往征羅剎國阿克薩城。羅剎國在極西,絕荒遠,幅員極廣。阿克薩,其極東之邊界也;在烏龍江側,與梭倫鄰。柵木為城,一將守之,兵不滿千。其人猛如虎豹;而火器尤利,發無不中。梭倫時被其害,子女、參、貂搶擄殆盡。梭倫之貂為天下最,以羅剎故,不得時貢;且數以羅剎之過上訴。上既平三藩,未嘗一日忘羅剎也;乃命彭椿公領鐵騎三千為陸路將軍、林興珠領滾牌五百為水路將軍往征之,水陸並進。上曰:『阿克薩城,吾得其地,眾少不能守,多則餽餉難;吾非欲其地,特以梭倫時來哀訴,吾不忍其侵暴,命汝往討其罪。汝彭椿體朕此意!林興珠老將知兵,宜聽其方略,以時進取。邊地早寒,不能久駐。林侯南人且老,不能寒;城克,令其先歸。汝彭椿撫其眾,欲歸羅剎者放之歸,有降者與偕來;燬其城柵、踐其土地蹂躪之,使不可復耕牧,則自外四十八旗揚兵而歸。若五、六月間不克,亦即罷歸,待來歲再計之』。兵進,五月間至其地,以梭倫人為向導。初,羅剎屢得志,二十年無一騎至其地者;城既狹小,則皆散處於外,備益弛。梭倫人導吾眾走深山中,亦不深諳逕路,略識方向耳。見有人煙,趣圍之,數家聚耳;屋皆以樺皮,甚堅緻。執其人問之,則去阿克薩不遠矣。有一人逸而走;林侯曰:『宜亟進矣!掩其不備而圍之,令其在外者不得入、在內者不得出。少遲眾合,不可當也』!無待舟師,彭椿公遂以鐵騎三千進。比其人至,兵已迫城下矣。城中人不多,眾散處不得合,內外隔絕。城四門皆有巨砲,猛烈不可當;然司砲者皆隔於城外,無能施放者。遂困之,而城堅不能驟下。城有守將,其父亦守一城相距七百里;城傳烽燧,其父率眾五百自上流椉木筏順流而下。五月二十三日圍阿克薩城,二十五日救兵已至。偵知之,林候曰:『是兵自水來,若使登岸,則不可當。吾以水軍往迎之,皆斃之於江中。大軍之圍,不可撤也;則皆令眾裸而入水,冒藤牌於頂,持揙刀以進』。羅剎眾見之,驚所未見,呼曰「大帽韃子」!眾皆在水,火器無所施;而藤牌蔽其首,槍矢不能入。以長刃掠牌上折其硜,皆踣江中;殺傷大半,餘奔潰而逸。興珠不喪一人,復圍其城。興珠曰:『此倖勝;城若不克,大軍至,無噍類矣』!令三千五百人人取草一束,堆城下;不下,即火之。城中呼號,請降而出;縱其守將歸,有降者置軍中。堅守之三日而城下,侯遂先歸。侯之眾,在瀋陽墜騎而死者一人,病死於途者三五人耳;未嘗亡一夫於敵也。陛見,上大喜;曰:『林侯之功,史冊所未有也』!下部議賞,不酹其勞;上命更議。彭椿公既平其地,甫歸報而羅剎已於其地復建城,比前愈巨;益其眾,耕牧如故,掠梭倫益甚。上怒彭椿公踐踏其地之不力也,以前功折其罪,並侯之功亦不敘焉。
·賜姓南京之敗
賜姓之攻南京,總統余新為梁化鳳所愚,約降有日,遂不為備;值其誕日祝壽,開神策門攻之,余新、甘輝、洪復皆成擒,余新跪而請降、甘輝不屈而死、洪復亦罵敵而死。
·洪復
洪復,泉州同安人。初為優旦,賜姓拔以為將;豐姿嬌豔如婦人,而勇冠三軍,射能百步穿楊。賜姓嘗曰:『觀汝才略,可為大將;惜汝之性情、氣質柔媚耳』。復曰:『復蒙主恩,今至於此,必為鬼以報主;大將則何敢云』。賜姓曰:『何為也』?復曰:『為將者,陣前、陣後豈能必勝。復效力行間,惟一死以報主恩,復之願也』!賜姓嘗攻漳州,營為敵所劫,披靡而走;思文所賜七印一囊貯之,遺失於營中。復獨騎隨敵後入營中,挾囊而走;敵始覺,追之。復發三矢,連斃三人,敵不敢追;遂以印反命。後果死江南之難。
·鄭芝龍偶倭婦
鄭芝龍幼逃入日本,為人縫紉以餬其口。餘貲三錢縫衣領中失去,旁皇於路以求之,不得而泣。有倭婦新寡,立於門內;見而問之。芝龍告以故;婦曰:『以汝材力,三百萬亦如拾芥;三錢何至於是』?蓋其婦夜有異夢,如韓蘄王之夫人也;遂以厚貲贈之而與之夜合。芝龍後得志,取以為室;即賜姓之母也。
·鄭鴻逵醫疾
鄭鴻逵,字羽公。晚年得痿痺之疾,手足廢不用;夏月必以油入浴桶,通身浸之。安平之人無敢食油者,皆以供鴻逵之用也。疾後不起,有醫曰:『此疾惟人胎可愈』。鴻逵即剖孕婦取胎為藥,未幾死;賜姓殺醫以償孕婦母子之命。
·國姓
鄭鴻逵之子曰「小國姓」;思文時,亦同成功賜姓。黃夫人之入都也,惟「小國姓」不欲往;曰:『吾入海尋森哥去矣』(賜姓幼名森,字大木)!遂渡海至廈門,未幾而死。因失此人,福建通省之官俱壞。
·泉州安平城
安平城去泉州府城四十里,乃鄭芝龍所築;海舶直至城下。
·鄭鴻逵築釣浦
鄭鴻逵家於白沙。白沙距石井十里,海濱之沙也;潮長不沒。水落,有路可通安平;距安平約三十里。鴻逵築半月城於其上,曰釣浦。後鴻逵駐金門。
——以上選自「廣陽雜記」卷二。
·覺羅準大
(李)殿公極言覺羅準大之賢。準大,一名朱克,號松崖。隨簡親王南征至廣西,忽有志於學;與殿公友善。殿公偶與臨桂巫山隱者王佐人雨中相遇,見其貌而知其賢;同僧渾融入山訪之,留信宿而返。遂請其入城,為松崖講「論語」。松崖從此識義理,有志於聖賢之學矣。一日郊行,見張別山墓荒蕪不修,問知別山為明末死事忠臣,遂大慟歸。出橐中金並毀金、銀酒器共得百餘兩,大修別山墓道;立碑碣,置田若干畝,招農夫一家六人為之守冢。事竣,招諸賓設祭;禮畢,自拜守冢者,又以銀六兩並禮物贈之,涕泣而去。嗚呼!「仁心為質、慕義無窮」,松崖有焉。
·僧渾融
僧渾融者,督師何雲從之部曲也。何督師亡後,遂披剃為僧。
·吳三桂之弒永曆帝
吉坦然,江寧人;流寓衡陽。其尊人扈從永曆帝上雲南,坦然時尚少,亦隨之往;甲午開科,中式,授大理府雲龍州知州,後改授姚安府姚州知州。清兵至,投誠;授蒙自縣知縣。坦然隨其父往來於迤東、迤西諸處,知滇事最詳。後出滇,流寓粵東,移衡陽焉。
余問以滇中諸事,坦然多目擊者。永曆之自緬歸也,吳三桂迎入坐輦中;百姓縱觀之,無不泣下沾襟。永曆面如滿月,須長過臍;日角龍顏,顧盼偉如也。有滿洲人見之以為真天子,遂有密謀以圖中興者;事泄,誅四十餘人焉。予曰:『我向聞其人而遺其人之名,先生猶憶得否』?坦然曰:『亦忘之矣!然於法場上見為首者長七尺餘,形如虎豹;皆言其膂力絕人,騎射為滿洲之冠。永曆以此,益不得更延時日矣』!予曰:『聞帝崩之日,天有風雷之變;果然否』?曰:『吳三桂既得密旨,請帝於北門庫飲奕,遂弒之;百姓初不之知也。是日,天極晴朗,忽有黑雲起,風雷交作。城外里許有金汁湖,在歸化寺側;民儲水灌田者也。有龍出於中,蜿蜒升天,頭、角、爪、牙皆見;眾方駭觀,忽傳帝崩於北門,備梓宮矣』。嗟乎!人心、天象如此而明竟亡,天道果不可測也!
·黃梧與施烺
賜姓公未得臺灣也,積蓄皆貯海澄:鐵甲十萬副,谷可支三十年,藤牌、滾被、銃炮、火藥皆以數萬計。公時在廈門,梧降本朝,海澄失,公聞之神色不變。本朝封梧為海澄公,世襲四十餘代。
施烺起身行伍,隨鄭飛虹於隆武時為將;後隨賜姓在廈門。取臺灣,將不利於賜姓;賜姓覺,烺降本朝,後卒滅臺灣云。
·王化行
紫庭言:襄陽總兵王化行昔於隴州上山攻賊不得上,將退矣;慮敵之尾其後也,先令一半以銃仰攻、一半先退數十步立定仰攻。先攻者退數步仰攻,先退者復退,更番而下。退畢,不失一人。滿洲見之,以為諸葛復生云。
·魯世子墾田
魯監國世子,今開墾於許州五女墳。
·黃庭
涵齋言:黃庭,漳州人。善戰、持重,百戰不敗。賜姓之攻金陵,庭留守廈門。於康熙二年以五千鐵甲投誠,封慕義伯;後令其開墾於鄧州。
·黃梧平海五策
涵齋又言:海澄公黃梧既據海澄以降,即條陳平海五策:一、遷徙沿海居民於內地;距海三十里,不令人居住。一、言鄭氏祖墳風水甚美,當令人發掘。一、鄭氏有五大商在京師、蘇杭、山東等處經營財貨以濟其用,當察出收拿。一、鄭氏雖居海中而其田產財賄皆在漳、泉等處,當察出收官。一、造八槳小船數十隻,無風時出海以取廈門;四面環攻,令彼疲於奔命。上然其策,惟「遷海」一條未行。鄭氏始祖之塋在泉州之石井,發掘時不得尸;在漳州者,無遺骸矣。
梧,漳州平和縣皁隸也,與門役賴玉謀潛通賜姓,殺知縣以降。賜姓用二人以為將,使守海澄;而梧之報賜姓也,不遺餘力矣。三藩變後,鄭氏攻破海澄,梧已死久矣;發棺而僇其尸。尸用汞殮,肢體猶未僵也。其子投井中,出而剮之;人見其眼胞睫睫不已云。賴玉,為泉州提督標人所僇。
遷海之策,施烺復言之,始行。
·崇明開基者
吳錦霞言:崇明開基者為王、顧、董、施、宋、陸六家,而王、施二家皆巨族矣。崇邑縱二百里、橫五十里,周五百里。數年前,兵萬人;臺灣平後,裁汰至四千矣。
·臺灣大略
余問涵齋云:『吾聞臺灣向為紅夷地,鄭芝龍得而復失,賜姓公復取之;有諸乎』?涵齋曰:『非也。臺灣向為番地;嘉靖中,紅毛國人取其一角為諸國貿易之所。蓋紅毛國人領其主之船隻,於各國占地為市,而歲輸租賦;地多而大者,加官焉。臺灣口岸故巨,其西則淡水,山石林立,不可泊舟;惟東南有水瀠折而下,可通舟楫。紅毛人築城於內,曰赤瞰城。有山對峙如鹿耳,曰鹿耳門;舟必從此入。紅毛人於彎環處皆有砲台,設巨砲以守;不可攻也。臺灣之名,蓋取之此。賜姓公江南之敗,復回廈門;念廈門、金門不可守,海澄公黃梧又議無風時出小舟環攻,疲於奔命,遂思東取臺灣。本意原欲由澎湖入,而一夜風起濤漲,諸石皆沒,前此所未有也;由淡水徑至赤瞰城下,鹿耳之險無所用之。使求救於本國,而往返須三年;圍城兩月,食盡而降。賜姓縱其舟歸本國,臺灣遂為鄭氏有。後紅毛國合清兵以巨舟來攻,鄭氏以小舟往,而釘小舟於巨艦之旁,人沒於水而火其舟;此後不敢復至云。自廈門出洋,七更至澎湖,入師嶼泊舟;必待順風,一日而至臺灣,凡八更(而更約六十里)。否則,為海溝急流所漂而東矣。此臺灣之大略也』。
——以上選自「廣陽雜記」卷三。
·何楷與鄭氏
何楷,字玄子;思文時,曾彈鄭飛虹並及賜姓。玄子歸,為盜所傷,截其耳;人云鄭氏使人為之。何、鄭自此為世仇矣。後賜姓據廈門,有人來閩,玄子必捕之;其第三子常涕泣而諫其父,人皆知之。玄子死,三公子為賜姓所擒,置之獄中;因曾勸其父也,得以不死,勒令造鐵甲千二百副而後釋之。比校時,曾受刑杖。玄子著有「周易訂詁」,奇書也。
·鄭飛虹兄弟
鄭飛虹,幼姣好。其父為府吏時,知府蔡善繼園有荔支樹,飛虹同其弟自牆外以石打荔支,誤中善繼之頭;善繼怒,呼其父子至,一見飛虹而怒解。後飛虹烝其後母某氏,其父欲殺之,逃往海盜李旦舟中,有寵於旦。旦死,欲置主,卜之於神;飛虹十卜皆吉,遂立以為主。其弟莽二名之豹,梟勇絕人;遂雄踞海上。弟之彪,後改名鴻逵。
·楊晉叔夫人
楊晉叔夫人,郭氏也。父名郭羲,與陳秀皆飛虹同時人,鼎足而立者也;後不相能。歸誠後,皆世襲精奇尼哈番。夫人因長沙之亂,合家避居於官山。四王兵至搜山,家人皆走;夫人獨不去,自縊死。後晉叔於星沙大作佛事,以資冥福;僧以旛往官山招魂,有鳥如燕而長尾,隨旛飛至星沙,棲庭樹上。每旛繞壇,鳥輒隨旛飛轉;畢,復棲樹上。凡三日夜,佛事既畢,化紙送佛訖,即飛向官山而去。夫人平日事姑、事夫,孝誼備至,宜乎有此靈異也。涵齋嘗為之立傳。
·賜姓舟泊羊山
賜姓攻金陵之前,經營海上,舟泊羊山。山在普陀之東(有雞山、羊山,雞山一山皆雞,羊山皆羊也),其地有龍不可泊;賜姓曰:『吾有命在天,龍何能為事?苟有成,自有百靈擁護;不成,死此耳』!舟泊,金鼓作;龍起震蕩,見紗帽紅袍人揖。賜姓上小舟,風吹小舟上岸,得不死。舟覆甚眾,精銳十喪五、六矣。
·查如龍
(楊)符五云:有查如龍者,下江人;弘光朝,曾為部郎。後流落江湖,未嘗一日忘天下也。康熙初年,偽造天下督撫提鎮書札,官封、印信、花押、圖章一一逼真。書中之意,皆聯絡聲氣,共圖舉事,恢復中原;皆有報書草稿,彙為一冊,辭皆俊偉。攜之走滇南,寓山中僧舍,去省不遠。為血書一通,上平西;言『天下督撫提鎮及朝中大臣,皆有同心待王為盟津之會。王、華人也;當年之事,出於不得已。今天下之機杼在王,王若出兵以臨中原,天下響應,此千古一時也』。令一童子於王府上之;其意欲露布此書於人,脅王以不得不從之勢。童子至王府,不得其門而入;逡巡歸。後以假銀事敗,露於曲靖府。曲靖知府李率祖號素園,向與平西有隙,得此甚喜。見其書稿牽連天下無一遺者,遂取而焚之;唯以上平西血書申督撫聞之於朝,命千總董三綱解之入京。如龍臨發時,呼三桂曰:『我死,爾九族之滅亦不遠矣』!至京,凌遲處死。朝廷之疑滇,自此愈深矣。
·江彧
雲南永曆朝丁酉科舉人江彧,才望士也。洪經略入滇,彧將隨公車北上會試。謁見經略,經略不許;云:『崇禎朝舉人許會試,永曆朝舉人不許會試』!彧曰:『若以大清龍飛之日計之,則自天命元年始;將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朝舉人皆將不許。若曰崇禎,固中國之主也。永曆,先帝聖子神孫;西南半壁,固大明之江山也。奈何所取之士,有異於崇禎之朝乎?吾知之矣,崇禎先帝曾為公設御祭九壇,固公之恩人;其所取士得為舉人,許其會試,所以報也。永曆先帝,公之仇也;所取之士亦仇也,其不許會試宜也』!公怒,命扶出。
·萬彩雲
辛未八月朔日,舟泊大通;大風雨,不能開船,聽符五談沙定洲妻萬彩雲事。
萬,江西人。初生時,有彩雲覆其屋上;其父見之曰:『若男子,必非常人;惜其女也』!長隨父入滇南,家於臨安。美而豔,土官普明聲見而悅之,娶以為小妻,與其室異地而處;生子曰小普。彩雲有機智;未幾,普氏之權盡歸掌握。明聲死,小普嗣,剛很淫亂。而彩雲亦多淫行,常蓄美男子數十人,以次入待;小不當意,輒殺之。有沙氏子,土司之後也;彩雲悅其魁吾,寵之專房。一日,彩雲早起他出,沙子尚臥帳中;小普潛入室內,刺殺之。彩雲哭之,如喪伉儷。後又得定洲,寵過前。沙定洲生於貧賤,然有權略,知書;時小普已死,普氏之業遂歸定洲。後乘亂逐沐天波而踞滇省,彩雲助之也。彩雲,亦妖矣!
·黃漳浦著「大滌函書」
黃漳浦之囚於南都也,洪經略門人山東傅覲光為江寧同知(字對揚,與坤五友),奉命監視。漳浦問閩人之在江南者,覲光以坤五對。漳浦索宣紙百幅,草出閩入浙以來之詩文;以半寄坤五、半贈對揚。又畫巨松一幅。後人刻其原書於池州,復有彙刻之於浙江者,名「大滌函書」;又合倪鴻寶、劉念台、陳臥子集為一部。
·路振飛
東山翁式金同一少年來會(陶)子師,曰路同文,名煒;詢之,則路文貞之曾孫也。
文貞名振飛,字見白;廣平曲周人。明季,總督漕運於淮安。弘光朝,公奉太夫人避居吳,而南都已不守矣,遂卜居洞庭之東山;有家丁三百人,一方賴以保障,鄉人至今德之。乙酉,思文即位於福州,召公為左都御史。丙戌三月,駕幸延平;公居守建寧,進太子太師、武英殿大學士。八月,仙霞關陷,上蒼皇西幸,命公以文淵閣印視師安關;公趨赴延平,遂與乘輿相失。航海走廣州,廣州復陷,依國姓於廈門;造「隆武四年曆」,用「文淵」印頒行。戊子六月,永曆御極於端州,手詔召公;公力疾赴命。三年己丑四月,道卒於順德,享年六十;贈太傅,謚「文貞」,蔭一子中書舍人。夫人王氏,守太夫人喪於吳。公之喪至自粵,一慟嘔血,逾月遂不起,己亥十一月也;合葬於東山法海塢中。男三人,長中書舍人澤浦,字蘇生;次中書舍人澤淳,戊戌省墓,卒;次澤濃,奉思文詔改名太平。孫五人,長玄齡,後改玄鼎,澤浦子也;同文,乃玄鼎之孫云。
·哇哇城
婁勝功有姪,清初在李定國營中,曾至緬國哇哇城。余問以往事及城中風土;恨其人愚懵,言之不甚了了。地多番僧,精舍滿貯梵書貝葉。永明入緬,晉藩兵駐孟坑;其地人居以板為之,上大下小,如桅竿之斗然。
·交趾與臺灣
揭昭儀,曾客交趾。余問以其地之風土;云安南與交趾今分二國,安南王,今交趾之婿也。地產象,以象為陣,善火攻。交槍為天下最,然其人柔弱,不堪用也。
又曰:臺灣地向有大肚、禮嘉二種番人。鄭芝龍始開其地,後紅毛國假於鄭氏以開市;國姓以金門、廈門逼近內地,恐不能守,遂復取臺灣以建國。余今日始知臺灣為芝龍所開,當更政之於楊涵齋也。
——以上選自「廣陽雜記」卷四。
·黃性震
黃性震,字靜庵,漳浦道士;為鄭氏百夫長。投誠後為千夫長,在姚總督麾下;以招劉國軒說姚,姚命往探,得其肯綮。顧假□以間之,為致國軒書誤遺,臺灣遂有疑;因說國軒來投誠。
·廈門至臺灣
自廈門至澎湖七更,自澎湖至臺灣五更,凡十有二更。
·羅盤
海舶上司羅盤者,曰夥長。置一龕,下鋪細砂,安盤於上,取平。周回置燈,夥長晝夜視之,較之以刻漏而定方向焉。其水之淺深,泥之顏色、臭味,皆知之;驗之,毛髮不爽。一見山,則事在舵工,夥長之任卸矣。
·臺灣土蠻
臺灣土蠻男子,皆贅婦家而從其姓氏;故族貴女而賤男。向也男女皆無衣裳,今女亦以布纏身矣。今臺灣已立學塾,鄉試必舉一人。
·紅毛城
臺灣惟有一城,乃紅毛國所築者;臨海畔,俗呼紅毛城,鄭氏向居之。今臺灣府治,不在此城內。
·臺灣舟飄安南
臺灣知府蔣集公家人翁總管於康熙二十三年自臺灣歸,過澎湖,遭風折舵,急安櫓,櫓亦折;逐研去其桅,割斷篷索,舟中惟本錠四具,以纜沈之海中,隨風浪飄泊,任其所之耳。凡二十八日,水久竭矣,舟中二百餘人渴死者四分之一。死者之尸以氈裹之,從水門投海中;巨魚日俟其下,隨取吞之,慘甚矣!後至一處,見竹木蔥蔥,知有地矣,然未見其人;隨放銃炮以驚之。久之,有象四十餘騎自叢篁中出;其人言語不通,畫沙為字則可識,蓋安南國界也。既登岸,則以兵圍之,食以魚飯,館之茅屋中;奏聞國王,然後具舟送至瓊州界。
·海舶慣習
人初入海舶,必暈眩、嘔吐,久亦安之矣。迨震蕩既久,初登平地,反昏瞀搖顫,行則顛仆;甚矣,慣習之能移人也,能不慎哉!
——以上選自「廣陽雜記」卷五。